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 《決定》明確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當前,世界主要國家普遍把加強對外傳播作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各國政府都重視加強公共媒體建設、強化網絡宣傳,積極傳遞價值理念、塑造國家形象、擴大文化影響。美國通過美國之音等眾多機構,直接從事對外宣傳,用美國的視角報道世界新聞。近年來,美國更是大力加強網絡宣傳,開辦了“推特中文版”,積極利用社交網絡。法國2006年以政府補貼形式開播“法蘭西24”,用法、英、阿拉伯3個語種24小時播報國際新聞,覆蓋90多個國家。俄羅斯2005年設立“今日俄羅斯”頻道,使用英、阿拉伯、西班牙3個語種24小時播出,開設免費視頻網站。2009年日本也開通了全新的英語國際新聞頻道,以填補其“外交影響力及傳媒能見度”與經濟地位不符的空缺。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商業媒體占據國際市場絕對優勢,西方四大通訊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合眾國際社占據世界新聞發稿量的80%。
      現實一再表明,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能掌握國際話語權。可以說,如果沒有健全的傳播渠道,在國際上就會陷入有理沒處說、說了也傳不開的被動境地。
      近年來我國國際傳播能力迅速提升,但總體上仍處於西強我弱態勢。2010年以來,落實中央關於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部署,中央重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邁出了可喜步伐,海外採編網絡和傳播平臺迅速拓展,信息內容、營銷能力、人才隊伍等建設明顯改善,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新華社海外分社已達171個,駐外機構數量居世界首位。中央電視臺開播9個國際頻道,成為全球唯一用中、英、法、西班牙、俄、阿拉伯6種聯合國工作語言播出的電視機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使用64種語言對外播出,是全球語種最多的媒體機構。但總體上看我們新聞媒體的綜合實力還不強,在國際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原創率、首發率還不高,國際接受度和影響力還有限。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必須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必須協調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加大傳播渠道建設力度,繼續推進重點新聞媒體建設,完善全球新聞信息採集傳播網絡,提高新聞傳播的“時、度、效”,讓我們的聲音傳出去。另一方面,要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並創造性提出了一些重要概念,比如小康社會、以人為本、集體人權、科學發展、協商民主、新型大國關係、和諧世界、中國夢等。需要用西方學者和民眾能夠理解、樂於接受的話語體系解釋中國道路,讓國外受眾想瞭解、聽得懂、願接受。
      總之,既要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更要積極推動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加快形成獨具中國特色、能與國際交流的對外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國國情、中國理念、中國道路的說服力和認可度。  (原標題:為什麼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q16eqei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